自2021年7月被确定为全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试点县以来,林芝市察隅县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驱动,持续推进医疗服务和基础保障能力提升,以“三个三”模式助推察隅医疗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个一批”——
建强医疗人才队伍
察隅县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输血”与“造血”并重,采取“三个一批”培养模式,补短板,不断发展壮大医疗人才队伍。
外部引进一批。按照精准对接需求、专业相互配套、业务水平突出的原则,通过组团式医疗援藏、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柔性引才、“圳心藏情”等形式先后引进援藏医疗人才65人。在落实政策待遇、改善生活条件、关心关爱等方面加强服务保障,确保援藏医疗人才在察隅安身、安心、安业。
本地培育一批。采取“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模式,培养带教本地医务人员48人次,对帮带效果好、跟学成果突出的“师徒”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结合县域实际,察隅县编写县、乡、村三级全科医生培训教材3册,开展基础护理、心肺复苏、医师资格考试等培训50余场次、覆盖医务人员300余人次。同时,察隅县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25名医务骨干赴区内外进修学习,进一步提升本地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社会招聘一批。借鉴对口帮扶医院先进理念,察隅县建立医疗机构编外人员备案制,采取政府统一招聘、医共体组织招聘、医疗机构自主招聘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招聘16人,实行“县聘乡用”。察隅县还设定“村医服务岗”,招录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卫生专干13人。
目前,察隅县本地医务骨干达5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16人,可独立完成腔镜手术、消化内镜检查与操作等,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逐步形成。
“三个转变”——
扩充优质医疗资源
察隅县大力整合上级配套资金,积极协调争取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资金,用以支持县乡医疗机构设备采购、学科建设等工作,“三个转变”破瓶颈,全面提升县域诊疗服务能力水平。
从少到多,强化学科建设弱项。察隅县发挥“以院包科”机制作用,先后打造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重点科室,持续推进五大单元建设,新设皮肤科、消化内镜室2个重点专科,成立孕妇学校、医疗人才能力培训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目前,察隅县人民医院各类科室共25个。
从无到有,填补技术项目空白。依托援藏帮扶团队技术资源,成功申报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林芝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专项科技项目,顺利完成全市县区医院首例创伤性肾挫裂肾切除术、开胸手术、肺大泡切除术、关节镜手术,先后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0余项,在新技术新项目方面实现新突破。
从点到面,下沉医疗卫生服务。察隅县协调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为本县参保干部群众办理《深南·察诊疗一卡通》,享受持卡免预约、绿色通道等便捷服务。建立援藏专家下沉乡镇卫生院定期坐诊机制,组建以“一医一护”为主导、卫生专干和乡村医生为主体的家庭巡诊小分队29支,为全县城乡居民提供签约服务,慢性病管理率达到92%以上。
“三个建设”——
夯实医疗服务基础
着眼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察隅县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推动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贯穿县、乡、村的医疗服务体系,“三个建设”强支撑,进一步夯实县域医疗服务基础。
突出制度化建设。引进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察隅县人民医院建立现代管理制度89项、健全科学规范工作流程705项,为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提供有力制度支撑。进一步优化薪酬制度结构,持续推进绩效改革,统筹平衡县、乡两级绩效工资水平,县、乡医疗机构人均月绩效额达到2000元以上。
加强信息化建设。持续深化“察隅—深圳”四级远程诊疗网络运用,察隅县着力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先后开展远程影像、心电诊断200余次、疑难危重症会诊50余次、疑难病例手术指导90余次,会诊人数超5万余人,极大提高疑难病例诊疗效率,基本实现了“小病治得好、大病诊得出、急病能处理”。
推动协同化建设。探索建立“以院包院”帮扶模式,深圳市3家区级医院与察隅县6家乡镇卫生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书》,形成交流共建长效机制,一体带动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同时,察隅县打造“双向转诊、资源共享、医保结算”军地医联体,空军特色医学中心、驻地部队、综合联勤保障队派出50余名专家协助县人民医院科室建设和人才培养,县医院开通军队伤病员就医绿色通道、设立军人病房,接诊官兵200余人次,军地联合开展义诊、会诊等30余次,医疗协作共建持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