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环保志愿者代表达瓦顿珠展示荣誉证书。
商报讯(记者 德吉曲珍)520,我们爱公益。5月20日,由陕西省委网信办、省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三秦都市报社全媒体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及西藏商报等西部12省(区、市)媒体共同发起的2024年西部媒体联“益”会暨第九届520公益季活动在西安举行。
活动现场,与会嘉宾共同推动启动道具,520西部媒体共“益”计划正式启动。经过前期的报名、公示、推荐、专家评审等阶段,现场颁发第九届520公益季突出贡献奖、第九届520公益季西部公益项目奖、第九届520公益季西部公益大使奖等奖项。其中,由西藏商报推荐的公益人王顺利获得第九届520公益季西部公益大使荣誉称号;公益项目“家住长江源 守护母亲河”荣获第九届520公益季西部公益项目。
据了解,近年来,陕西省委网信办精心打造“陕耀·网络公益我行动”网络公益工程品牌项目,取得良好社会效益,有效推动和引导了陕西网络公益事业蓬勃发展。520公益季活动经过9年发展,已成为陕西公益界的一大盛事,多次被评为陕西“网络公益优秀精品项目”,成为“陕耀·网络公益我行动”的重要品牌活动之一。
三秦都市报社总编辑王向华表示,三秦都市报社非常重视“媒体+公益”的发展,近几年来,三秦都市报社公益记者融媒体矩阵已开展近万场次公益活动,影响、带动数十万人做公益,40余个公益项目获得中央和省级表彰,搭建起省、市、县(区)三级联动特色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快速响应体系。
获得第九届520公益季西部公益大使荣誉称号的王顺利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参加这次活动对自己来说是一次转折性的肯定,做公益17年,终于得到家里人的认可。“我们因公益结缘,相聚在这里,大家都在为共同的公益事业努力着。更多公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王顺利说。
活动现场,三秦都市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贵州都市报、南国早报、西藏商报等西部12省(区、市)媒体代表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共同启动520西部媒体共“益”计划。该计划以“520,我们爱公益”为宗旨,以共创互助、接力传递为主要形式,一起讲好事,一起做好事。
据悉,520西部媒体共“益”计划今年将在12省(区、市)启动“520本好书”传阅活动,以及“攒爱能,圆山区孩子520个心愿”活动。
【一人物】
王顺利:让爱心在西藏不断传递
商报讯(记者 德吉曲珍)1994年,王顺利出生在甘肃通渭县一个普通农家。因父母每天要下地干农活,王顺利不满6岁时,做饭的任务就落在她肩上。“我从小被夸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这仿佛一把枷锁,锁住了我的童年。”
走过童年,13岁的王顺利突然想出去看看。她在书包里装了一些干粮,孤身一人在外流浪了整整 14 天,越来越陌生的地貌,使她不敢再往前走,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她决定返回家中。
途中,身无分文的王顺利在一家店铺当小时工赚取回家路费,就在那里她碰到一个瘦瘦小小的藏族男孩格桑。聊天中,王顺利得知格桑来自珠峰脚下的西藏日喀则,家中有11个孩子,为了供弟弟妹妹上学,他出来打工。或是家境相似,或是命运相似,王顺利对格桑的遭遇很是同情,并放出“豪言”让格桑回西藏继续读书。
王顺利和格桑在“囧途”的相遇,像是打开了对方脆弱的心灵。他们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人生,格桑回到了珠峰脚下继续读书,王顺利则在甘肃老家筹划着如何才能兑现承诺。捡瓶子、捡垃圾,5毛、1块、2块……王顺利每天积攒卖废品所得的钱,每当想到格桑等着她的帮助时,她就不敢放弃。就这样,6年时间里,王顺利给远在西藏的格桑汇去1000多元。
2013年,王顺利考上了大学,有一天她突然收到了格桑的回信,这让她欣喜万分。不久后,格桑也考上了同一所大学,见到既陌生又熟悉的甘肃姐姐,他向王顺利讲述了老家的情况和孩子们上学时遇到的困难,希望王顺利能继续帮助大山里的孩子圆梦。
于是,王顺利牵头组织筹集爱心包裹,并找到一家物流公司达成合作。最终,近2000个爱心包裹顺利发往西藏、云南、甘肃。这是王顺利第一次全身心投入大型公益活动。
2016年,王顺利大学毕业后来到西藏,独自前往日喀则市定日县,也就是格桑的老家。在这一次历经坎坷的旅途中,她细心了解村子里需要什么、学校和孩子们需要什么……在珠峰脚下,王顺利找到了未来公益的方向。
回到拉萨后,王顺利花光所有积蓄,开始了在西藏的公益之路。那段时间,她每天都在整理打包募集到的爱心物资,然后独自一人走进西藏偏远村庄,践行公益之美。“这些爱心包裹里有衣物、书包、文具盒等,我就分类打包,旧衣服我还会清洗一遍,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王顺利说。
几年时间过去,王顺利的公益爱心散落在上百个高原山村。她的善举被越来越多人知晓,不少人表示愿意加入进来、与她一起做公益,她便带头成立了雪域微晨爱心团队,为偏远山区的农牧民送去生活必需品、农用器具和学习用品。“有一次,我们带着满满两大车物资去了定日县,当地村民捧着哈达在村口等我们,特别感动。”王顺利回忆道,“不久后,有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拄着拐棍,平生第一次到拉萨,就是为了给我送她攒了很久的藏鸡蛋。”
在西藏做公益的日子里,王顺利渐渐明白了光送物资并不长久,需要从教育抓起,让孩子们明白,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回报大山。于是,王顺利带着团队在拉萨慈觉林的村子里成立了公益阅览室,准备了各类书籍供孩子们学习,而她自己一有空就在阅览室教孩子们读书、为他们辅导作业。如今,王顺利团队在昌都、山南、那曲、阿里建立分阅读室33个。
这些年,在与西藏有关的公益活动当中,经常能看到王顺利的身影——前往乡村小学支教、编织冬季保暖衣帽、参与母亲河守护行动……在西藏的偏远山区,王顺利的名字家喻户晓。
谈起未来,王顺利坦言:“我们想更多侧重在教育方面,让本地带动本地。经过这些年的奠基,曾经受过帮助的一部分孩子即将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我们希望由他们去带动更多本地人,然后再次影响更多的本地人参与进来。所以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方向都是努力发挥地方优势,还有就是加强跨界合作,将公益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元化的公益项目。”
【一项目】
号召更多人加入公益队伍,守护长江源
商报讯(记者 张雪芳)5月20日,长江源环保志愿队在2024年西部媒体联“益”会暨第九届520公益季活动中获得“家住长江源 守护母亲河”荣誉。长江源环保志愿者代表达瓦顿珠前往西安,领取荣誉证书。“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名长江源环保志愿者感到特别自豪。回到家乡后,我一定要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团队,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守护长江源。”达瓦顿珠说。
西藏那曲市安多县玛曲乡地处西藏北部羌塘草原,毗邻青海、新疆,地域面积2.6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56.66米,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姜根迪如冰川坐落其中,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玛曲乡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在长江源头,大多数巡逻区没有网络信号,对讲机是志愿者们联系的唯一通讯工具。2016年,由当地牧民自发组织的长江源环保志愿队成立,很多牧民陆续加入了长江源环保志愿者团队。“长江源环保志愿队成立至今,志愿队成员从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800余人,很多牧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年龄从18岁到60多岁,保护家乡的冰川、河流,大家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达瓦顿珠说。
牧民南扎家住海拔6000多米的那曲市安多县玛曲乡如来村,这里被称为“长江源第一户”,也是“长江第一滴水”的发源地。姜根迪如冰川的融水,在这里形成沱沱河后,途经通天河、金沙江,一路向东最终汇入长江。
南扎自2016年加入长江源志愿服务队以来,他和队员们一起,自发组织清理河道垃圾、救助受困的野生动物、劝阻破坏环境的行为,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丈量长江源头的冰川和河流。“听达瓦顿珠说,长江源环保志愿者团队获奖了,我内心特别高兴,这让我们更有信心保护好家乡的山川河流,保护好长江源。对全国关注长江源,关注长江源环保志愿队的人,我在这里向他们表示感谢。”南扎说。
达瓦顿珠加入长江源牧民环保志愿者队伍三年多了,是长江源牧民环保志愿者小分队队长,也是一名乡里的干部。平时,他经常和志愿者团队一起开车沿着长江源巡逻,捡拾垃圾,解救被困的野生动物,劝导误闯保护区的游客……这样的生活组成了长江源环保志愿者的日常,但他们觉得这是做得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回到家乡后,会将这份荣誉分享给团队的每一位志愿者,号召当地更多的农牧民群众加入长江源环保公益项目中来,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公益,认识公益。”达瓦顿珠说。
那曲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等美誉,是长江、怒江、澜沧江、拉萨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长江第一滴水”姜古迪如冰川位于那曲市安多县玛曲乡。为保护长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家住在玛曲乡的很多牧民自愿加入长江源生态志愿者团队,保护长江源的水资源,他们愿意守护好家乡的万水千山,为保护长江源作出自己的贡献。